
6月3日,全省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在瀏陽召開。會上,株洲高新區作為全省園區唯一代表作典型發言。在全省143個省級產業園區中,為何株洲高新區成為作典型發言的唯一一個?
從1991年我省獲批第一家國家級高新區至今,湖南產業園區發展已走過30載。而株洲高新區也來到了“而立之年”的關口——成立29年。去年,株洲高新區在全國國家級高新區排名第34位,在全省園區連續三年綜合排名第2位,經濟總量列第3位。
作為全市經濟建設的主戰場、主陣地,株洲高新區重整行裝再出發,奮力實施“三高四新”戰略,當好全市經濟發展的“領頭雁”,正朝著“五好”園區邁進。
在“闖”字上下功夫
從“萬國機車”到“國家名片”,田心高科園正一路飛馳;從零起步到問鼎藍天,董家塅高科園正沖上云霄;從一片灘涂到車水馬龍,河西示范園正一路高歌。作為株洲唯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,近年來,株洲高新區支持軌道交通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車三大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整合資源、拓展市場、提升配套、孵化裂變,“闖”出了一片廣闊天地。
新能源汽車產業門類齊全,擁有行業內有一定影響的各類整車企業;軌道交通產業的本地配套率超過70%;北汽株洲公司的本地配套率近3年逐年提高10%左右(已超過40%),其電機、變速箱、電控等核心部件已實現本地配套。
主導產業之外,株洲高新區在新興產業上的布局也有速度和質量。
上周,株洲高新區湖南凱睿思高速覆銅板項目開工,中科存儲芯片項目投產,兩個項目均涉及信創工程產業鏈領域,今年一季度,該區信創工程產業鏈共簽約越摩先進半導體、寧夏艾森達電子材料等5個項目,引資額近40億元,該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16.7%;新材料領域已形成覆蓋先進復合材料、硬質材料、儲能材料、稀有金屬材料的產業體系,年產值超600億元。同時,為做好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,株洲高新區圍繞“車運動、車文化、車生活”,成功建設了集汽車制造、檢測檢驗、內外貿易、賽事文化等于一體的國際汽車小鎮,并成功獲批國家外貿轉型示范基地、國家二手車出口試點,為搶占汽車后市場,做好國內國際市場“雙循環”贏得先機。
在“新”字上求實效
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。
在湖南長城的智能制造車間,10秒鐘,便可誕生一臺電腦。這條國內首創裝配生產的智能制造生產線,擺脫了關鍵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,解決了“卡脖子”環節,一季度,該企業產值達11.74億元。
舍得在創新上投入才會有收獲。麥格米特每年拿出年產值10%作為研發經費,創新一直是其發展之“魂”。今年一季度,該企業產值達6.4億元,同比增長24%。
前不久,省工信廳公布2021年新增的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名單,株洲高新區再增8家“小巨人”。
“小巨人”企業都很小嗎?不盡然。
株洲市眾普森技術有限公司深耕LED節能環保照明領域,開發了LED戶外照明和工業照明的9大產品系列,90%的產品出口海外,憑借技術創新與質量保證,成為朗德萬斯、施耐德、歐司朗等國際一線品牌的合作商;國內中輕型商用車、新能源汽車和工程機械用齒輪傳動總成供應商的佼佼者——株齒公司,5年來,連續保持著每年不低于30%的增長速度發展,產銷規模從2016年不足4億元飛升到去年的13億元。
47家省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,2家國家級“小巨人”企業;2家企業入選湖南省第一批制造業“單項冠軍”,20家企業沖刺省級制造業“單項冠軍”;現有42家“瞪羚企業”,39家企業從“瞪羚計劃”中畢業;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6家,2020年凈增59家,國家級研發平臺30家,省級研發機構155家,省級以上孵化器(眾創空間)39家,累計孵化企業1560家……一支支擁有先進技術,在國內國際擁有“殺手锏”產品的隊伍,在株洲高新區日益壯大。
在“優”字上見真情
不以規模論高下,要以服務見真情。
驟雨初歇,在栗雨工業園,以主要涉足新基建領域的德國地樁項目ACS株洲生產基地上,相關設備正陸續進場,開工已蓄勢待發。這個僅用4個月就完成引進和開工的中外合作項目,簽約入駐、產業布局、項目選址,項目的每一步發展,株洲高新區都給予了最暖心的支持與全方位的服務。
這只是株洲高新區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。
針對企業和人才的“急難愁盼”問題,株洲高新區健全金融服務、轉型升級、雙創人才等方面政策體系,開通至長沙國防科大等三所高校通勤車,率先在長沙設立首個離岸孵化器……
依靠片區發展起來的株洲高新區,將金融服務、公共技術平臺等延伸至每一個園區,將學校、醫院、文體中心、商業綜合體等生活生態設施配套至每一個園區,使園區生產配套服務得到優化。其中,“名校入天元”工程啟動后,該區成為除長沙外全省中小學名校最聚集的縣市區,讓園區人才、外來員工和城區市民的子女從“好上學”到“上好學”,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全省一流優質教育資源。這里的人口快速增長,10年來該區常住人口凈增26.91萬人。
責編:張彌郁
二審:唐劍華 終審:夏義鳳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